身为刑事审判庭的法官助理,在“最后陈述”阶段,我听到过很多不同的想法。有的人会说“我认罪认罚,希望法庭对我从轻判决”,有的人会说“我是一家的顶梁柱,家庭的经济来源依靠我,希望可以判我缓刑”…… 在这些人里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一位未成年被告人。 他因多次盗窃被提起公诉,当被问及犯罪动机时,他坦白说自己家庭条件困难,加之结识不良朋友产生侥幸心理,便实施了盗窃行为。 庭上,他双目残障的父亲作为法定代理人参与了庭审活动,并四处借钱偿还了被害人的损失。少年也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中,觉得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,不仅仅让父亲失望和难过,而且自己也要承担盗窃罪的判决结果。 “我这次犯罪会影响我当兵吗?”最后陈述阶段,当法官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时候,少年抬起了一直低垂着的头,眼神中充满期待地看着法官。这句出乎意料的陈述,也让正在记录的我指尖悬停在键盘上方,在最后陈述阶段听过很多声音,其中往往是对罪轻判决的陈情,却很少有对人生重新规划的渴望。 听了他的询问,法官耐心地解释了我国法律有关“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”的规定,告诉他封存制度会保护他的隐私和权益,不会因为一时犯错而被永久贴上“犯罪标签”,但是之后应当遵纪守法不再犯罪,这样他才可以实现心愿。听了法官的释法明理,少年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,他连声说:“谢谢法官,谢谢你们,谢谢。” 庭审结束后,夕阳透过审判庭的玻璃,在少年离去的背影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我想刑事审判是严谨的、严肃的,也是温情的、令人动容的。它宽慰了少年重获新生的心,也让我更加深刻感知了法理与情理。 “法者,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。”在审判路上孜孜不倦、上下求索,也是我所坚持的心愿。 来源:人民法院报 |